黄梅戏的发源地本来早有定论,可现在一提到黄梅戏,不少人就认为发源地是在安徽安庆的,即便不这样认为,但也大多与安徽联系起来。在网上浏览,看到不少安徽网友极力辩解。看来严凤英的一曲《天仙配》,真的把黄梅戏唱到安徽去了。黄冈人以及黄梅人向来宽厚,总是以为事实在手,摆着不屑与尔争的架势,殊不知,现在是酒香也要吆喝,谬误叫了三次也会成为真理。
其一,从地理位置看,黄冈市黄梅县地处鄂、赣、皖三省交界,北枕重山,中纳平原,南濒长江,史称“吴头楚尾”。境内山川秀美,人杰地灵,交通方便,自古就有“鱼米之乡”、“礼义之邦”之美誉。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,并享誉全国。每年春天采茶时,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,来调剂生活。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,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。清代江西乐平人何元炳作诗云:“拣得新茶绮绿窗,下河调子赛无双。如何不唱江南曲,都作黄梅县里腔。”
其二,从形成时间看,虽无完整的史料记载,但从采茶曲和山歌小调的产生看,应该是在唐代甚至以前,到宋代才逐步流传开来,产生和流传见诸文字的有苏东坡《笔记志林》中的“鸡鸣歌”为考,形成于明末清初倒有史料记载,如清道光9年(公元1829年),别霁林所著《问花水榭诗集•黄梅竹枝词》,诗中这样写道:“多云山下稻荪多,太白湖中鱼出波。相约今年酬社主,村村齐唱采茶歌。”这首诗确切地证实了“采茶歌”已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盛行于黄梅广大乡村。
其三,从专家的研究成果看,《中国戏曲曲艺词曲》黄梅戏条目为:“黄梅戏 戏曲剧种。旧称‘黄梅调’。流行于安徽及江西、湖北部分地区,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。”
1959年,由安徽省文化局编、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安徽戏曲选集》序中写道:“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,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。”
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在他的《黄梅戏唱腔欣赏》开篇就这样说:“黄梅戏原名黄梅调。它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,成长于安庆地区。虽然对它的发源还有其他的说法,但上述之说较为大多数人所共识。”“黄梅戏诞生在湖北的黄梅县,当地叫‘采茶’,成长在安徽的安庆地区。因为过去所用的唱腔多为黄梅的采茶,故称之为‘黄梅戏’或‘黄梅调’。……黄梅戏一些传统剧目的故事也多发生在湖北的黄梅、广济、蕲春、浠水等县。”
著名黄梅戏编剧陆洪非先生在他编著的地方剧种史《黄梅戏源流》第二节“关于黄梅戏起源的传说”中结论说:“水有源,树有根。寻根究底,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的说法,比较符合其形成的客观实际。”
其四,从现实情况看,黄梅县农闲时节至今仍是“一去二三里,村村垸垸都有戏”的人文景观。上世纪50年代末,全县黄梅戏业余剧团达563个,演员15000余人,全县现有专业黄梅戏剧团2个,半职业黄梅戏剧团23个,村级业余黄梅戏剧团161个,演出足迹遍布湖广闽浙和大江南北等地。为发展湖北黄梅戏艺术事业,从80年代初开始,湖北省文化厅、黄冈市政府联合举办了6届“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”,黄冈市6个黄梅戏专业剧团(院)共创作演出大型黄梅戏30余台,在国内产生很好的影响。黄梅县委、县政府每两年举办一届黄梅戏艺术节,有力地促进了黄梅戏艺术的普及和提高。
由此观之,黄梅戏确实发源于湖北黄冈市的黄梅县,只是因为黄梅地处长江之边,遇上灾年或发洪水,才因民间艺人的流浪而传到安徽,并由安徽唱响和发扬光大,所以作为黄梅戏的娘家人在此也感谢安徽人为黄梅戏作出的贡献!也请各位看官记住这一事实。
|